電機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基于電磁感應定律和安培力定律,不同類型的電機(如直流電機、交流異步電機、交流同步電機等)具體原理略有差異,但本質都是通過“電生磁”“磁受力”的過程實現電能與機械能的轉換。以下按常見電機類型詳細說明:
一、直流電機的工作原理(以直流電動機為例)
直流電機主要由定子(固定部分)和轉子(旋轉部分) 組成:
定子:包含永磁體(或勵磁繞組),作用是產生主磁場(定子磁場)。
轉子:又稱電樞,包含電樞繞組(線圈)和換向器,電樞繞組通入直流電后會產生電流。
核心過程:
1、載流導體在磁場中受力:當電樞繞組通入直流電時,繞組中的電流處于定子產生的主磁場中,根據安培力定律(F=BIL,B為磁場強度,I為電流,L為導體長度),繞組導體會受到與磁場方向、電流方向垂直的電磁力。
2、形成電磁轉矩:多個繞組導體受到的電磁力圍繞電機軸線形成電磁轉矩,帶動轉子旋轉(例如:定子磁場從N極到S極,繞組電流方向通過換向器控制,確保轉矩方向始終一致)。
3、換向器的關鍵作用:轉子旋轉時,換向器(與轉子同軸)通過與電刷接觸,自動改變電樞繞組中電流的方向,保證轉子每轉過半圈后,繞組受力方向不變,從而維持持續旋轉。
總結:直流電動機通過“直流電流→載流繞組→磁場中受力→產生轉矩→旋轉”實現電能轉機械能。
二、交流異步電機的工作原理(最常見,如家用電機)
交流異步電機(以三相異步電動機為例)的定子和轉子結構與直流電機不同:
定子:包含三相對稱繞組(互成120°電角度),通入三相交流電后產生旋轉磁場(核心特點)。
轉子:通常是閉合的鼠籠式繞組(或繞線式繞組),轉子繞組無需外接電源,靠電磁感應產生電流。
核心過程:
1、定子產生旋轉磁場:三相交流電(電流相位差120°)通入定子繞組時,會在電機內部產生一個以同步轉速n?(n?=60f/p,f為電源頻率,p為磁極對數)旋轉的磁場(例如:50Hz電源、2對磁極時,同步轉速n?=1500r/min)。
2、轉子繞組感應電流:旋轉磁場切割轉子繞組(相當于轉子導體相對磁場運動),根據電磁感應定律,轉子繞組中會產生感應電動勢,因繞組閉合形成感應電流。
3、轉子受力旋轉:轉子中的感應電流處于旋轉磁場中,同樣受安培力作用,形成電磁轉矩,帶動轉子旋轉(旋轉方向與定子旋轉磁場方向一致)。
4、“異步”的原因:轉子轉速n必須小于同步轉速n?(若n=n?,旋轉磁場與轉子無相對運動,轉子無感應電流,無法受力),兩者的轉速差(n?-n)與n?的比值稱為“轉差率”(通常2%-5%),這也是“異步”名稱的由來。
總結:異步電機通過“三相交流電→定子旋轉磁場→轉子感應電流→磁場中受力→旋轉(轉速低于同步轉速)”實現能量轉換。
三、交流同步電機的工作原理
同步電機與異步電機的核心區別是:轉子轉速等于定子旋轉磁場的同步轉速n?(無轉差率),結構上:
定子:與異步電機相同,通入三相交流電產生旋轉磁場。
轉子:包含勵磁繞組(需通入直流電),產生恒定的轉子磁場(類似永磁體磁場)。
核心過程:
1、定子旋轉磁場與轉子磁場“同步”:定子通入三相電后產生旋轉磁場(轉速n?),轉子勵磁繞組通入直流電后產生固定極性的磁場(如N極、S極交替排列)。
2、磁場間的“吸引力/排斥力”:定子旋轉磁場與轉子磁場之間因“異性相吸、同性相斥”產生磁拉力,若轉子初始有外力帶動(或啟動時借助輔助裝置),使轉子磁場與定子旋轉磁場“對齊”,則定子旋轉磁場會“拖著”轉子磁場以相同轉速n?旋轉(即轉子轉速n=n?)。
3、維持同步旋轉:只要轉子轉速與定子旋轉磁場轉速一致,兩者的相對位置不變,磁拉力穩定,轉子持續同步旋轉。
總結:同步電機通過 “定子旋轉磁場 + 轉子恒定磁場→磁場間磁拉力→同步旋轉” 實現能量轉換,轉速嚴格由電源頻率和磁極對數決定。
四、總結:各類電機的共性與差異
共性:均基于“電磁感應”和“安培力”,通過磁場傳遞能量,實現電能?機械能轉換。
差異:
1、直流電機依賴“換向器”維持轉矩方向,需直流供電;
2、異步電機依賴“定子旋轉磁場切割轉子”產生電流,轉速低于同步轉速;
3、同步電機依賴“定子與轉子磁場的同步作用”,轉速等于同步轉速。
日常中,異步電機因結構簡單、成本低(無需換向器),廣泛用于家電、工業設備;同步電機因轉速穩定,用于發電機、精密設備;直流電機因調速方便,曾用于電動車(現多被交流電機替代)。